当前位置:首页 » 拓展知识

课程介绍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组织内外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日益增强,知识型员工的增多和更加专业化的分工,使得传统职能组织结构下依靠优秀的个人就能取得好业绩的方式不再...
更多>>

教练的四种基本技能:聆听、发问、区分、回应

 

四种基本技能:

聆听、发问、区分、回应

聆听的目的:

1、听出对方说话内容以外的重点,例如:出心、情绪;

2、掌握对方的固有信念和做出假设

3、让对方洞悉到自己的现状,从而支持他作出心态上的改善

聆听的态度:

1、忘我,把焦点目标放在对方;

2、保持专心和求知的态度;

3、坦诚开放,抛开判断;

4、聆听对话的全部;

5、聆听对话中的偏差及矛盾

发问:

1、发掘对方的心态及见解

2、厘清事实与真象

3、事实:不能改变的客观存在的事物

有效的发问的技巧:

1、精简扼要

2、明确清晰

3、有方向

4、有关联性

5、有建设性

6、保持中立

7、善用开放性问题

教练发问的方向:

1、正面

2、前进

3、激励

4、可能性

5、宣言:计划、行动、结果

 

区分:

目的:

1、厘清事实与演绎

2、避免含混

3、让被教练者更了解自己的心态,固有信念和处事模式

4、提升对方迁善能力

5、下面的制造更多可能性模式

区分的态度:

1、不要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

2、支持对方

3、对被教练者的迁善有一个立场

 

回应:

目的:

1、支持其它人了解到他们自己想做到的与他们实际所做的差异

2、觉察及消除误差

3、让人知道他们要提升的机会点

回应的重要性:

1、一种强而有力的激励方法

2、和被教练者建立一个坦诚的关系

3、让被教练者清楚自己的实力及弱点

4、增进成果

有效的回应:

1、真诚、诚实和善意的态度

2、评估及提供详尽的范例

3、指出对方言行这间不一致的地方

4、给予启发性和有建设性的回应

 

引导学员谈问题、提问、区分、回应

提醒学员聆听问题的方式,应用学习方法

 

四步教练技巧:

目标对被教练者的重要性

负责任的心态

动力的来源

有承诺去创造成果

加强信心及坚定立场

 

订定目标的出发点:

1、需要

2、价值

3、渴望

 

心态上的重点:

1、选择自己生命,非为他人而活

2、愿意开发可能性

3、由自然开始

4、迫切性

5、负责任(1、诚实;2、是创造,不是牺牲)

6、特别开阔的胸怀

单元1 有形/无形思维视角
【思维原理】
有形与无形
“这有一瓶矿泉水,请大家观察这瓶矿泉水,告诉我都看到了些什么?”思维教练指着教桌上的一瓶矿泉水问道。
课堂里坐着一群学员,其中有成人,也有孩子。许多人刚开始置身于这样一个年龄参差不齐的奇怪学习环境里都觉得很不适应,但不久他们就调整自己的状态,以一种柔性的方式去适应不同思维层次之间的交流。
“有水,有瓶盖,有瓶子、瓶子上还有字。”一个圆脸小姑娘抢先回答。
“回答的很好,不过请大家继续观察,除了这些我们肉眼能看到的有形部分,这瓶矿泉水还有那些是我们肉眼看不到但客观存在的无形部分?”思维教练继续问道。
这时候,课堂陷入了沉思。见大家都在开动脑筋想,思维教练便启发说道:“我提示一下,现在这瓶矿泉水的重量、价格、生产过程都是我们用肉眼看不见的,但它们又都确实客观存在,是可以凭借我们的大脑思维想像到的。我请大家不要用你的肉眼去观察这瓶矿泉水,而是要用你的思维去观察它。”
“这瓶矿泉水的品牌算吗?”有一位中年男子犹疑地问道。
“这算一个。”思维教练笑道。
“这瓶矿泉水的水分子算吗?”另一个成人问道。
“这个答案也算,也不算。”见大家疑惑不解,思维教练解释道:“水分子虽然肉眼看不见,但是毕竟是物质的基本构成,如果现在我们借助某种工具还是能够看的得到。也就是说在宏观层次上,我们看不到水分子,但在微观层次上我们还是能够看到。”
“水的味道我们看不见。”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孩大声说。
“很好,还有没有其他答案。”思维教练鼓励道。
“这瓶水的温度我们看不到……”
“这瓶水是谁生产的我们看不到……”
“这瓶水是谁买的我们看不到……”
“这瓶水的营销渠道我们看不到……”
“这瓶水的价值我们看不到……”
“这瓶水的用途我们看不到……”
“很好,大家回答的都不错。”见众人七嘴八舌发言,思维教练很满意,“为了让大家能更清晰地区分事物的有形和无形,在这里我们有必要界定一下有形和无形的划分标准。在本课中所谓有形是指肉眼看得见的、外部的、形象的、表层的、直接的、眼前的、物质的等等,所谓无形是指肉眼看不见的、内部的、抽象的、深层的、间接的、长远的、精神的等等。”
“认识有形和无形对实际生活和工作有什么用呢?”一位在外企工作的白领女士问道。
“这个问题提得好,理解有形和无形这两个概念是柔性思维学习的第一步,下面我们马上就要涉及它们的应用。”思维教练说道。
“当人们在思考问题时,通常都会受到视觉的制约,思考的内容主要源于肉眼的观察,这种所见即所思的思维习惯无疑是简单的、低级的。随着年龄不断增长,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越来越趋于抽象;随着工作不断复杂,人们在工作中所涉及的问题也越来越趋于务虚,这都要求我们学会用无形的思维视角去观察事物而不是仅仅用肉眼去观察事物。”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还要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思维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这句话并不是唯心论。对于低级的思维活动,视觉起着决定性作用,基本是所见即所思,在这一点上人与其他动物相比没有多大区别。在高级思维活动中,视觉的感官作用被大大降低,复杂的思维活动主要是由大脑独立完成,需要什么信息,从哪个角度观察现象 ,以何种模式处理都是由大脑决定的,视觉器官只起执行作用。认清这个世界是由有形和无形两部分构成的,有助于我们在观察事物时有意识地去关注那些肉眼看不见的、抽象的、深层的、间接的、长远的、精神的方面,通过这种方式来扩大我们的思维视野。许多人常常感觉自己思路狭隘,不够开阔,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角度都局限在于有形的世界,而不知道在有形世界的背后还有一个无限广阔的无形世界。”
听到这里,许多人都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刚才大家在观察瓶矿泉水时,对于它的有形部分一目了然,但是在对它的无形部分进行列举时却无穷无尽,这就说明有形的是有限的,无形的才是无限的。这是我们这堂课应当掌握的第一个思维法则。”思维教练总结道。
“教练,有形和无形与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关系?这条思维法则能帮助我解数学题还是写作文呢?”一位中学生问道。
在座的学生听到这个问题也都聚集起精神注意听,对于他们来说提高学习成绩比什么都重要,考试又不考思维,他们实在看不出来学习这个“有形”和“无形”究竟对学习有什么好处。
思维教练对他笑了笑,缓缓地说道:“学习有形与无形当然可以帮助你解数学题或写作文了,比如,解题时,通过引入未知数x、y可以迅速简化数学题的复杂程度。写作文时,通过对心理感悟的描写可以丰富作文内涵,这些都是把“无形”转化为“有形”在学习中的应用。不过这都是一些初级应用,刚才我们讲的那条思维法则还有更高级的应用。”
大家聚精会神地听讲,思维教练接着问这个学生:“你能把一道数学题分解为有形和无形两个部分吗?”
这位中学生想了一下,皱着眉摇了摇头,他实在想不出怎么样才能把一道数学题分解为有形和无形的两部分。
思维教练把目光投向了在座的一位女大学生,问道:“赵纤,你说说看,我记得你学的专业好像是数学吧?”
赵纤是一位师范院校的学生,利用暑假时间来学习思维课程,希望能把一些好的思维方法应用到将来的教学当中。
赵纤想了想答道:“我们可以把一道数学题的已知条件视为有形的部分,把未知条件视为无形的部分。”
“还有呢?”思维教练并不满足这样一个简单的答复,继续追问道。
“还可以把这道题视为有形部分,把这道题的解题思路视为无形部分。”
“回答的不错,有形的题目只有一个,而无形的解题思路却有许多。如果我们能够真正领悟到这一点,那么在学习中就应当把学习重点放在研究无形的解题思路上,而不是有形的题目上,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见大家还是有些不明白,思维教练便讲了一个故事:“在古时候,有两个年轻人拜一位名厨做徒弟,在学艺的时,一位徒弟学会了做一百道菜,另一位徒弟学会了把一道菜做出一百种花样,请问那位徒弟的厨艺更高超?”
大家听到这里,恍然大悟,异口同声地笑道:“当然是那位能把一道菜做出一百种花样的徒弟技艺更高了。”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学习中去做一百道数学题重要,还是去研究一百种解题方法更重要呢?显然,如果我们在学习中不是只把眼睛盯在有形部分,而是打开思维的视野把学习重点放在研究无形部分,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解题思路和写作思路,那么我们的解题水平和写作水平自然会越来越高。否则,我们的学习就会浮于的表层,没有一个深度的提升。其实,这种‘赢者务虚’的现象在工作中也随处可见,不管是什么行业,凡是被称为专家或精英的人才总是无形的领域比平常人钻研得更深一些,具有更多的优势积累。这就是‘有形的是有限的,无形的才是无限的’这条思维法则的高级应用。”
“可我们怎么样才能在无形的领域比别人钻研得更深一些,具有更多的优势积累呢?”那位中学生还是有些迷茫地问道。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你应当学会划分什么是有形,什么是无形。只有当你对无形的世界有了深刻的了解之后,然后才能知道如何在无形的领域积累你的优势。”
“我们的学习螺旋上升了一圈,似乎又回到了它起点。” 思维教练狡黠地笑道。
【思维笔记】
1. 有形是指相对肉眼看得见的、外部的、表层的、直接的、眼前的、形象的、物质的……
2. 无形是指相对肉眼看不见的、内部的、深层的、间接的、长远的、抽象的、精神的……
3. 事物的有形部分是有限的,事物的无形部分是无限的。
4. 在有形的世界背后,存在着一个更为丰富的无形世界。
5. 无形的比有形的更重要。
6. 赢者务虚。
【思维名言】
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还要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思维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爱因斯坦

单元2 整体/局部思维视角
【思维原理】
整体与局部
“什么是整体?什么是局部?”
刚走上讲台,思维教练就提出这样一个抽象的问题,见学员们跃跃欲试,抢着要回答这个问题,他又补充道:“请大家用直观形象的方式来解释这两个概念,不能使用抽象的理论术语。”
听思维教练这么一说,学员们纷纷举起的手又都放下,怎么样才能把抽象的概念用形象的方式解释清楚呢?大家开始陷入沉思。
“大家看到我手中的这张纸了吗?”思维教练站在讲台上向大家展示手中的一张正方形的白纸。“假如这张纸是一个整体,那么被撕碎后的碎片就是局部。”思维教练一边说一边把白纸撕成几块不规则的碎片。
经思维教练这么一启发,大家的思路马上活跃起来。
“如果书本是整体,那么其中的每一页纸就是局部。”
“如果钢笔是整体,那么笔帽、笔管、笔芯就是局部。”
“如果手表是整体,那么表壳、指针、齿轮等就是局部。”
“如果中国是整体,那么青岛就是一个局部。”
“如果青岛是整体,那么栈桥就是一个局部。”
“如果人是一个整体,那么头、手、脚、躯体就是局部。”
“如果头是一个整体,那么眼睛、眉毛、嘴巴、耳朵、鼻子就是局部。”
“如果企业是一个整体,那么各个职能部门就是局部。”
“如果家庭是一个整体,那么家庭的每个成员就是局部。”
“如果班级是一个整体,那么教师和学生就是局部。”
……
“不错,大家对整体和局部的理解都很到位。在这里我再补充一点,所谓整体和局部是相对而言的,比如相对于中国,青岛是局部,但相对于栈桥,青岛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整体。为了便于大家区分这种相对性,在本课中我们规定整体是指相对完整的、独立的、包含的、大的等,局部是指相对残缺的、附属的、被包含的、小的等。有了这个划分标准,当我们在讨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时就不会轻易混淆了。”
“现在我再问第二个问题,我们在观察分析事物时,怎么样才算是整体思维而不是局部思维呢?”思维教练紧接着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
“从事物的各个方面去观察分析,就是整体思维,从事物某一个侧面去观察分析,就是局部思维。”一位职业经理回答道。
听了这位职业经理的回答,思维教练笑了,像变魔术一样,一个红苹果出现在他的手中,他盯着这位学员问道:“这里有个苹果,现在就请你用整体思维好好观察一下,谈谈你看到了些什么?”
这位职业经理望着眼前的苹果不知所措,想了半天才吞吞吐吐地说:“我看到了果皮、果把、果肉、果核,还有……还有……”
“还有苹果的重量、味道、价钱。”在旁边的一位小学生忍不住说道。
思维教练用赞许的眼光看了看这位小学生,夸奖道:“不错,现在知道运用无形视角观察事物了。”
一经小学生的提示,职业经理的脑子马上变得灵光起来,他滔滔不绝地说道:“还有苹果的产地、生长周期、销售渠道、消费对象、营养价值、维生素含量,以及苹果与气候、土壤、种植者的关系等等。”
“等等,你先别急着说,我来问你,刚才你的思维是整体思维吗?”思维教练急忙打断了他的话问道。
“不是!”还没等他回答,其他学员就异口同声把他给否定了。
这位职业经理挠了挠头,有些尴尬地笑道:“好像不是吧。”
思维教练笑着对大家说道:“的确,刚才这种思维不是整体思维,而是局部思维。说它是局部思维并不是因为这位学员的观察没有穷尽苹果的方方面面,而是因为这位学员在观察苹果时,他的思维模式本身是不完整的,导致他观察到的结果呈现一种残缺的、局部的模式,这是我们判断他的思维是局部思维的主要原因。”
听了思维教练的这番解释,大家隐隐约约若有所悟,但又感觉好像没有把握到问题关键。一位成人学员问道:“教练,那你说什么样的思维模式是完整的,什么样的思维模式是残缺不全的呢?”
思维教练点了点头,笑道:“这个问题问到了核心,思维模式完整与否不在于我们对事物观察的方面多还是少,而在于所观察的方面是否能够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举例来说,当我们在分析事物的时候,如果单纯从有利或有害的方面去观察分析,那么这种思维模式就是局部思维,如果能够同时兼顾利害两方面来观察分析,那么我们就称之为完整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指导下的思维活动就是整体思维。”
“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里‘隆中对’的故事大家想必都耳熟能详,诸葛亮在替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时候,仅从天时、地利、人和这三方面就简明扼要地解说清楚了当时群雄逐鹿,纷乱复杂的局势,并高屋建瓴地为刘备军事集团制定了未来的成功战略规划。如果诸葛亮也像刚才我们那样面面俱到去分析天下大势的话,恐怕就是说到头发白了也不一定能说完。”思维教练诙谐地笑道。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掌握整体思维,并在工作和学习正确运用它呢?”有一位企业总裁感兴趣地问道。
“掌握和运用整体思维的关键,首先在于认识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任何事物其整体都是由多个局部构成的,我们根据对整体的认识,可以将其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也可以一分为多。比如,在古代人们认为世界是由阴和阳这两部分构成的,另外一种理论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构成的,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呢?我认为都正确。这就像我们可以将人体构成划分为头、四肢和躯干,也可以划分为神经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不同的划分方式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层次的深浅和思维模式的高低。由于许多人从小就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思维教育,其思维模式完全是在一种无序状态下自然而然养成。所以,不论是在认识的深度,还是在思维模式完整性方面都存在着问题。而要培养整体思维,我们就必须回过头来,重新构造我们的内在思维,只有当内在的思维结构有序而且完整时,我们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分析才会是整体式的。”
讲到这里,思维教练望着大家问道:“现在谁能告诉我,如何把思维一分为二?如何把思维一分为三?如何把思维一分为多?”

【思维笔记】
1. 整体是指相对完整的、独立的、包含的、大的……
2. 局部是指相对残缺的、附属的、被包含的、小的……
3. 整体与局部的判断是相对而言的。
4. 整体思维是指在完整的思维模式指导下的思维活动。
5. 局部思维是指在残缺的思维模式指导下的思维活动。
6. 整体可以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多。
【思维名言】
美是一部分与另一部分以及与整体的固有的和谐 。
——海森堡

单元3 有利/有害思维视角
【思维原理】
有利与有害
“一个医生为了证明饮酒有害身体,把一条小虫子扔进一个装着烈酒的玻璃杯里。放到烈酒里的小虫子痛苦地扭曲挣扎,很快就死了。
“医生望着酒徒们,得意地问道:你们看,这说明了什么?
“酒徒都沉默不语。突然,有一个人大声回答:这说明经常喝酒,肚子里不长虫子!”
听完思维教练讲的这个笑话,学员们哄堂大笑。
思维教练继续讲道:“从刚才的这个笑话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对同样的事情,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医生认为喝酒有害身体,酒徒认为喝酒有益于杀虫。这种截然相反的看法又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就是我们本堂课要讲的主题,有利思维视角和有害思维视角。”
“有利思维视角是指从有利的角度来看问题,有害思维视角是指从有害的角度来看问题。在本课里我们规定有利是指好处的、有益的、利益的、优势的、用途的、优点的等等,有害是指坏处的、危害的、风险的、劣势的、缺陷的、缺点的等等。众所周知,任何事物都存在有利和有害的两面性,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认识到这一点,人们在认识事物和看问题时,常常习惯于视有利为有利,视有害为有害,这种本能的思维反应方式让人们常常看不到利益中暗藏的损害,危险中隐含的机遇。居安思危和化害为利的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在真正实践的时候,如果你连‘利中害’和‘害中利’都看不见,还谈什么居安思危和化害为利呢?所以,学习时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利与害,其次要改变那种本能的视觉思维习惯,学会从更深的无形层次来分析眼睛所看到的利与害,寻找两者之间的转化关系。”

“教练,有些东西是存在着利害两面性,但也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这样的,比如疾病、灾荒、死亡、失败、罪恶这些不好的东西,我就看不出它们有什么利害两面性?”一位中学生疑惑地问道。
听了这位中学生的疑问,思维教练笑了笑说道:“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就要用到前面所学的整体和局部的概念了。首先要界定一下,我们在谈利与害的时候不是孤立的,任何利与害都是在两个甚至多个事物之间相互比较和发生作用时才会凸现出来的,就拿罪恶来说,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罪犯一个人,也就不会发生罪恶了,更不会有罪恶是不好的东西之说。罪恶对于被害人来说是不好的,但对罪犯来说是好的。在罪恶这个整体中,被害人和罪犯是构成整体的两个局部,它们缺一不可,从不同的局部来看罪恶这个整体,会得出有害和有利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这就是罪恶的利害两面性。同样的道理,疾病、灾荒、死亡也都具有利害两面性,我们之所以没能看出来这一点,主要是因为还没有习惯从整体的角度来重新认识这些概念,如果我们只是单方面从被害人的角度使用这些概念,那么在思维过程中就很难领悟到利害的本质和转化奥妙。”
“另外需要特别提醒大家,柔性思维工具的每一个概念都是多维的和模糊的,它们包含着多层涵义,这也许不合乎静态语法逻辑的要求,但却是动态智慧逻辑的需要,比如在本课中,有利就包含着有利的定义、有利的事物、有利的用途、有利的层次、有利的关系等多层涵义,对于罪恶我们说它有利,可以解释为是从罪犯的角度来定义,犯罪是一件快速获利的好事,也可以解释为罪恶可以用于有利的一方面,如以暴易暴、以毒攻毒、以杀止杀等。”
思维教练停顿了一下,看了看学员们的听课表情,见大家都还能够理解自己的思路,便继续讲解道:“趋利避害是每个人的天性,但是由于缺乏对利害深刻和灵活的认识,人们在判断和选择利害时常常犯各种错误。一般人可能会认为,利与害放在一起有什么难辨别的,其实这种观点正是思维僵化的表现。首先,从表面看是有利的,从深层看可能是有害的;从眼前看是有利的,从未来看可能是有害的;从整体看是有害的,从局部看可能是有利的;从一方看是有利的,从另一方看可能是有害的;用于有利的方面是有利的,用于有害的方面可能是有害的……当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我们还能自信地说利与害的辨别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吗?其次,更困难的是,当我们需要在两利之间取舍,在两害之间选择时,又该如何分辨两利相比较哪一个更有利,两害相比较哪一更有害呢?要真正做到两利相较取其重,两害相较取其轻,谈何容易啊!”
“教练,有没有认识利和害的固定法则呢?”一位中年成人学员问道。
思维教练微笑着摇了摇头,说道:“因为每个人对利和害的划分标准、取舍标准都不一样,所以在识别利害时不可能有什么固定的法则,我所能教给大家的只是一种认识利害的立体思维框架,运用这个框架大家可以理清自己的思路,尽量少犯错误,比较全面地来观察分析利与害。但在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确定何谓利?何谓害?还要靠长期磨练出来的实战经验和具体情况来辅助思考,这里面的变数太多了,不可能用一两条法则就全部概括。”
“教练,您刚才谈到的利害转化问题我比较感兴趣,能不能再讲得具体一点,怎么样才能把害转化为利或把利转化为害呢?”一位身材瘦高,戴眼镜的律师问道。
“利害转化的问题比较复杂,它比利害识别更困难,在本课里化害为利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寻找有害事物更深层次的有利局部,取其利舍其害即可化害为利,比如垃圾对人们来说是有害的,但是只要找到垃圾中有用的部分,我们就可以废物利用,变废为宝。另一种是以害为利,也就是将有害的功能应用于有利的方面,实现利害转化,比如欺诈一般说来是有害的,但用于克敌制胜却是有利的事情;核辐射是有害的,但用于治疗肿瘤却是有利的。这种化害为利和以害为利的智慧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渐渐领悟到了,所以才有取兽皮遮寒,取野火为炊之事。如果不是靠这种高等智慧,在原始的艰苦生活条件下,人类很难生存下来,进化到今天这种文明的社会形态。”
“不对啊,教练,兽皮和火怎么是有害的呢?它们都是有利的东西啊?”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有点迷糊地问道。
思维教练故作为难状说道:“要让你明白这个问题太困难了,除非有时空穿梭机,能把你送到远古时代,让你和那些茹毛饮血的祖先们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到那时候你也许会明白为什么在他们看来兽皮和火是有害的。”
听了思维教练开的玩笑,学员们都哈哈大笑。
【思维笔记】
1.有利是指有益的、好处的、利益的、优势的、用途的、优点的……
2.有害是指危害的、坏处的、风险的、劣势的、缺陷的、缺点的……
3.任何事物都存在有利和有害的两面性
4.化害为利——将有害的事物转化为有利的事物。
5.以害为利——将有害的功能应用于有利的方面。
6.两利相较取其重,两害相较取其轻。
【思维名言】
失败也是我所需要,它和成功一样对我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

单元6 过程/环境思维视角


【思维原理】


过程与环境

在宽敞的教室里,一群年龄相差悬殊的学员们正在兴高采烈地玩游戏,他们中有七八岁的小学生,也有五十多岁的企业总裁;有青春亮丽的白领,也有事业有成的律师。此刻,他们都忘乎所以地在教室中间的空地上又蹦又跳,还表演各种稀奇古怪的动作,原来他们正在做一个体验式思维游戏竞赛。
按照游戏规则,全体学员被分为两队,每个队员都要用与众不同的方式从教室的一端抵达另一端,只见大家八仙过海,奇招迭出。有单腿跳过去的,有旋转着过去的;有学老虎爬过去的,有模仿小鸟飞过去的;有侧身翻跟头过去的,倒着走过去的;有的人是被别人背过去的,有的人是被众人一起拖过去的……
当游戏结束,思维教练宣布准备上课时,大家还在兴致勃勃地谈论刚才的游戏。看着大家意犹未尽的样子,思维教练想想刚才学员们的滑稽动作自己也禁不住笑了,他总结点评:“刚才两队在游戏竞赛中表现得都不错,体现出非凡的创造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许多成人学员能够抛开顾虑,以一种开放轻松的心态积极参与到游戏中,这说明大家的思维已经变得比较柔性,不再被性格、习惯、职业、地位这些无形的枷锁所束缚,能够以一种开放、灵活、自然的态度适应各种超常规的要求。”
“今天我们要讲的课程内容是过程和环境,通过刚才的游戏我想大家对什么是过程和环境应该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了。如果说,从教室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是一个过程的话,那么这间教室就是我们完成这个过程的环境。在本课中,过程是指事物由起点到终点的运动轨迹,环境是指各种过程的活动界面。如果用几何图线来直观形象表示的话,环境是一个平面,过程就是平面内的一条线。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过程是一维的,环境是二维的,实际上不论过程和环境都是多维的,比如,从天空看,河流是一维过程,大地是它的二维环境。但从河里鱼虾的角度来看,河流是一个三维的立体空间,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于其中。不过,不论是几维的过程,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由起点—轨迹—终点这三部分构成。事物的过程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直线型、曲线型、波浪型、循环型、螺旋型等等,即使是相同的轨迹路线也存在着千姿百态的过程型态。关于这一点,我就不多讲了,通过刚才的思维游戏大家的体会要比我深刻地多。”思维教练幽默地说道。
听到这里,学员们都会心地笑了。
“关于过程的重要性,我想大家都很清楚,不论是学习过程、思维过程,还是生产过程、销售过程,如果过程是错误的,那结果一定是错误的;如果过程是正确的,那结果也一定是正确的。而且,选择不同的过程,结果和效率会截然不同。当然,也存在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情况,即从不同的起点和不同的过程能够达到同一终点。”
“教练, 我觉得任何过程都是受时间和空间这两个因素主控,这个观点对不对?”一位大学生问道。
“对,但还很不够深刻!”思维教练评价道:“如果我们对过程的了解只停留在这种视觉的层面上,那还是只了解到过程的一些皮毛,无助于我们在实践中驾驭过程和规划过程。大家记住,柔性思维的精髓在于不断超越自己的思维局限,去探索更深层次的思维智慧,这种超越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过程。也许,大家觉得这个要求太过于苛刻,但如果我们做不到在思维的层面上不断突破自我的那些旧思维观念、旧思维定势,那大脑思维的僵化是必然的。为了让大家对过程这个概念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在这里我摘录了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在他著的《间接路线战略》一书中对‘过程’的精彩阐述,我们可以从中体会一下他对‘过程’这个概念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1. 在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
2. 先立于不败之地,而后运用权变;
3. 手段和目的有时是相反的,不断改换手段,心里则要永远记着你的目的;
4. 调整你当前的目标,用以配合手段;
5. 选择一条期待性最小(敌人最不注意的)的路线;
6. 扩张一条抵抗性最弱的路线;
7. 采取一条可以同时指向几个目标的作战路线,置敌人于左右为难的窘境;
8. 计划和步骤要有弹性,对下一个步骤要有预见,兵力部署要能在极端的时间内适应一切变化;
9. 当敌人有准备时,决不要把所有的力量投掷到一个打击之中;
10. 当你的力量还不足时,不要企图一举破敌,但要时时注意寻求能破坏敌方稳定的空隙;
11. 不要把第一次成功的经验、方法,照搬到下一次战争中。
从上面的这些军事法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利德尔?哈特对过程的认知达到了一种专业化的高度,这种高度是建立在精确的、具体的、系统的思维层次基础之上的,而不是泛泛了解,浮于表面,只鳞片爪的零散认识。”思维教练强调道。
“教练,利德尔?哈特对问题的认识能够达到了一种专业化的思维高度,但毕竟那是几十年理论研究的结晶,而一般人可能穷其一生也未必能在某个领域达到这种专精的水平。您要求我们达到这种专业化思维高度是不是太难了?”一位工程师怀疑地问道。
思维教练笑着点点头说:“不错,在以前这种要求确实太高了,而且是高不可攀的,以普通人的思维素养要达到这种高度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除非他们也能花几十年的时间和精力潜心研究,不过即使这样我也怀疑有多少人能够达到这种高度专业的智慧境界。”
“但现在不同了,大家通过学习柔性思维工具可以大大缩短这个探索过程,让思维智慧在短的时间内实现一种飞跃式发展,这就像借助撑杆我们能超越本身能力所无法企及的高度一样。也许有人觉得这种说法太夸张,那大家不妨想像一下,你们在小学和初中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如果完全靠你们自己去创造和探索的话需要多长时间,10年,100年,还是1000年?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发展,主要是我们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能力,通过学习前人的经验智慧,通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如果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探索研究,那人类的文明程度也许还停留在远古时代的水平。”
“教练,怎么样才能让智慧有一个飞跃式发展呢?你赶快讲吧,我都有点等不及了!”一位中学生顽皮地催促道。
望着大家热切的眼光,思维教练笑道:“好吧,那现在我们就开始柔性思维第二个层次的训练,在这个层次我们将综合前面所学的思维工具,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来构筑我们的思维框架结构,使头脑智慧真正上升到立体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境界。现在我发给大家每人一张卷子,请你们按照要求思考并填写。”
柔性思维框架模板(1)
请思考不同类型的过程模式,并各列举10组实例印证。
第一组:
1. 有形的过程——如:道路、河流……
2. 无形的过程——如:时间、旋律……
3. 整体的过程——
4. 局部的过程——
5. 有利的过程——
6. 有害的过程——
7. 主要的过程——
8. 次要的过程——
9. 肯定的过程——
10.否定的过程——
11.环境的过程——
12.过程的过程——
第二组:
1.有形有利的过程——
2.有形有害的过程——
3.无形有利的过程——
4.无形有害的过程——
5.整体有利的过程——
6.整体有害的过程——
7.局部有利的过程——
8.局部有害的过程——
9.有形肯定的过程——
10.有形否定的过程——
11.无形肯定的过程——
12.无形否定的过程——
第三组
1.主要有利的过程——
2.主要有害的过程——
3.次要有利的过程——
4.次要有害的过程——
5.整体有形的过程——
6.整体无形的过程——
7.局部有形的过程——
8.局部无形的过程——
9.主要肯定的过程——
10.主要否定的过程——
11.次要肯定的过程——
12.次要否定的过程——
【思维笔记】
1.过程——事物运动变化的轨迹。
2.环境——构成事物生存发展的范围。
3.每一个过程都可以划分为起点、轨迹、终点这三个部分。
4.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生存发展环境,不存在脱离环境独立生存的事物。
5.要到达同一个终点,可以存在多种道路选择。如:条条大道通罗马。
6.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最后的终点有可能相同。如:反其道而行之,殊途同归。
【思维名言】
谋划对敌作战行动时,首先着眼于“造势”,而不要首先着眼于“吃子”。“吃子”——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应是“大势已定”之后的必然结果。所谓“善弈者谋势,不擅弈者谋子”,就是这个道理。

有形与无形
“这有一瓶矿泉水,请大家观察这瓶矿泉水,告诉我都看到了些什么?”思维教练指着教桌上的一瓶矿泉水问道。
课堂里坐着一群学员,其中有成人,也有孩子。许多人刚开始置身于这样一个年龄参差不齐的奇怪学习环境里都觉得很不适应,但不久他们就调整自己的状态,以一种柔性的方式去适应不同思维层次之间的交流。
“有水,有瓶盖,有瓶子、瓶子上还有字。”一个圆脸小姑娘抢先回答。
“回答的很好,不过请大家继续观察,除了这些我们肉眼能看到的有形部分,这瓶矿泉水还有那些是我们肉眼看不到但客观存在的无形部分?”思维教练继续问道。
这时候,课堂陷入了沉思。见大家都在开动脑筋想,思维教练便启发说道:“我提示一下,现在这瓶矿泉水的重量、价格、生产过程都是我们用肉眼看不见的,但它们又都确实客观存在,是可以凭借我们的大脑思维想像到的。我请大家不要用你的肉眼去观察这瓶矿泉水,而是要用你的思维去观察它。”
“这瓶矿泉水的品牌算吗?”有一位中年男子犹疑地问道。
“这算一个。”思维教练笑道。
“这瓶矿泉水的水分子算吗?”另一个成人问道。
“这个答案也算,也不算。”见大家疑惑不解,思维教练解释道:“水分子虽然肉眼看不见,但是毕竟是物质的基本构成,如果现在我们借助某种工具还是能够看的得到。也就是说在宏观层次上,我们看不到水分子,但在微观层次上我们还是能够看到。”
“水的味道我们看不见。”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孩大声说。
“很好,还有没有其他答案。”思维教练鼓励道。
“这瓶水的温度我们看不到……”
“这瓶水是谁生产的我们看不到……”
“这瓶水是谁买的我们看不到……”
“这瓶水的营销渠道我们看不到……”
“这瓶水的价值我们看不到……”
“这瓶水的用途我们看不到……”
“很好,大家回答的都不错。”见众人七嘴八舌发言,思维教练很满意,“为了让大家能更清晰地区分事物的有形和无形,在这里我们有必要界定一下有形和无形的划分标准。在本课中所谓有形是指肉眼看得见的、外部的、形象的、表层的、直接的、眼前的、物质的等等,所谓无形是指肉眼看不见的、内部的、抽象的、深层的、间接的、长远的、精神的等等。”
“认识有形和无形对实际生活和工作有什么用呢?”一位在外企工作的白领女士问道。
“这个问题提得好,理解有形和无形这两个概念是柔性思维学习的第一步,下面我们马上就要涉及它们的应用。”思维教练说道。
“当人们在思考问题时,通常都会受到视觉的制约,思考的内容主要源于肉眼的观察,这种所见即所思的思维习惯无疑是简单的、低级的。随着年龄不断增长,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越来越趋于抽象;随着工作不断复杂,人们在工作中所涉及的问题也越来越趋于务虚,这都要求我们学会用无形的思维视角去观察事物而不是仅仅用肉眼去观察事物。”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还要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思维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这句话并不是唯心论。对于低级的思维活动,视觉起着决定性作用,基本是所见即所思,在这一点上人与其他动物相比没有多大区别。在高级思维活动中,视觉的感官作用被大大降低,复杂的思维活动主要是由大脑独立完成,需要什么信息,从哪个角度观察现象,以何种模式处理都是由大脑决定的,视觉器官只起执行作用。认清这个世界是由有形和无形两部分构成的,有助于我们在观察事物时有意识地去关注那些肉眼看不见的、抽象的、深层的、间接的、长远的、精神的方面,通过这种方式来扩大我们的思维视野。许多人常常感觉自己思路狭隘,不够开阔,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角度都局限在于有形的世界,而不知道在有形世界的背后还有一个无限广阔的无形世界。”
听到这里,许多人都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刚才大家在观察瓶矿泉水时,对于它的有形部分一目了然,但是在对它的无形部分进行列举时却无穷无尽,这就说明有形的是有限的,无形的才是无限的。这是我们这堂课应当掌握的第一个思维法则。”思维教练总结道。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同一岗位上工作满两年的人群中有33.3%的人出现了对工作倦怠的现象:动不动就生气,害怕上司,不想和同事打交道,完不成工作指标……想想也是,现代人工作节奏紧张压力大,心情自然也会烦躁不安。
可是,出了问题怎么解决呢?别急,正在成为国际企业界和管理者热门话题的“教练技术”,就专治这种“疑难杂症”。听名称就可以知道,这个“教练”衍生于体育界———它并不具体教你怎么做,而是专门通过改善被教练者的心智模式来发挥其潜能、提升其效率。就像足球场上的教练一样,企业教练也许会告诉你:你“踢”得很棒!但他并不会在比赛中替你“传球”或“射门”。
日前,记者采访了汇才人力技术有限公司的教练,捕捉到了不少有趣的心情故事和教练案例。找找看,里面有没有你自己的影子?
改变态度
为自己的态度负责
一个6岁的小男孩在外面和别人打架,结果被打得鼻青脸肿地跑回家。要是在中国,父母要么恨铁不成钢,让儿子再吃顿“生活”;要么马上找到对方家长理论:“把你们小囡管管好!”换到了西方,父母会问儿子:“你想怎么办?”要是儿子想邀两个“死党”去报复,父母会接着问:“你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你愿意为这样的结果负责吗?”他们习惯让小孩自己做决定,但前提是小孩要清楚结果,要为自己的选择“担肩胛”。
一样的道理,工作、生活中的任何事,关键你要学会“面对”,具体采取什么态度未必是第一位的,但你要清楚自己的状态和选择,为自己的态度负责。
有一次,汇才公司总裁黄荣华在香港听一个演讲。内容精彩,会场里鸦雀无声。谁知正好听到节骨眼上,一阵刺耳的相机倒胶卷声在她旁边“钻”了出来。“这个人怎么这么可恶,居然不懂礼节?”黄荣华边想边扭过头,很愤怒地盯着那个人。只见那个人一脸“尴尬相”,这让她突然有所触动:“我给这个声音赋予了一个看法,反而弄得我自己不开心。其实,我再怎么生气,那个声音只是倒胶卷的声音而已。”所以,不开心也好,状态差也好,很多时候都是自己选择的。“你可以选择拒绝,但你要清楚自己在拒绝,要清楚它的后果。就像歌里唱的,‘所有问题都要自己扛’。”
放弃固执
提高聆听能力
有一位李小姐,特别不喜欢同一个办公室的刘先生,平时总是避免跟他合作,甚至,一接到找他的电话就说人不在,弄到后来,“一见他就讨厌,想想辞职算了。”
在一次教练活动中,教练和李小姐有了这样一次对话:“你喜欢吃榴莲吗?”“不喜欢。”“那吃榴莲是不是错了呢?”“哦,当然不是。”教练“乘胜追击”:“你有没有发现,你不喜欢某样东西不等于那样东西不对?你可以不喜欢那个人,但并不妨碍你和他一起工作呀。”“哦!”李小姐一下开窍了。
为什么人会变得固执?聆听能力下降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固执的人和别人沟通时,听到的不是对方,而是自己。就像李小姐,只要刘先生一过来搭话,她马上就会在脑子里跳出反驳的观点:“他又来烦我了。”“他找我肯定不是好事情。”没有了仔细聆听和分析,你就会形成永远无法看到、也无法突破的盲区,这时,固执就成为人性中的弱点。
减少恐惧
对恐惧感说“no”
有一位公司经理,生意上遇到了困难。为了摆脱困境,他想找另一位老板合作。不过,以前他和那位老板打交道时,人家好像对他的生意不怎么感兴趣,也没怎么把他放在眼里。“找他?不找他?被他打发走怎么办?”这个“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让心生恐惧的经理茶不思、饭不香。
教练听完这位经理的叙述后,跟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对方还不知道你有这个想法,根本不知道你要和他合作呢———你都已经替他决定好了,那还谈什么后面的事?”在教练的鼓励下,这位经理终于“壮起胆子”去找老板谈了,结果谈得很好,一笔生意就这么成了!
其实,我们在很多时候是“自己被自己吓住”了。大家常常会给自己做些假设:我做不好怎么办啦?做不成功太“坍台”了吧?看样子这桩事情要“黄”了吧?这种内在的恐惧,阻碍了人的潜力发挥。教练就是要帮助你把内在的潜力发挥出来,把阻碍减到最低。如果把一个懂英语的大学生和一个不懂英语的6岁小孩一起送到美国去,半年后,谁的英语口语说得更好呢?小孩子!为什么?因为他对自己想知道的事情充满了好奇心,才不会因为担心自己说不好、让人笑话而心存恐惧。
增加信任
不要“独自领跑”
黄先生是某公司的营运经理,论个人能力,没的说,业务上的技术问题样样难不倒他。可就是因为这一点,他喜欢事必躬亲,下属稍做得不好,他就会一手包办:“算了算了,与其纠正别人,还不如自己把事情做掉了爽气。”渐渐的,经理室门前开始变得“门庭若市”,下属们排着队来“早请示、晚汇报”———把他累得够呛!
教练和他一“过招”,明白了:原来蔡先生总是对下属不够信任,“放心不下别人,自然就会做孤独的‘领跑者’。”后来,教练让他参加了一个爬木桩的游戏,结果直爬得黄先生热泪盈眶:“我们组里面,一个根本不认识的女孩子把保险用的绳子递给我,对我说了4个字:‘我相信你。’可我平时在工作中……”
所以,做职员要摆脱恐惧,相信自己;做领导更要信任下属,充分挖掘团队成员的潜能。自己的得失可以看得很淡,但团队的成长却要看得很重,这才是领导者的“大智慧”。据说,黄先生的办公室门口有时依然“人头济济”———不过现在,下属们常挂在嘴边的,不再是“您看怎么做好?”而是“我觉得应该这么做……”
做一名“阳光”教练
经过教练技术的“熏陶”,你的心态自然会大不一样。不过,要是掌握了教练技术的精髓,没准你也能试着做一名好教练,让别人的心情一起“阳光”。要知道,专职的企业教练在国外可是一个热门职业呢!比如在美国,教练就和会计师、律师一样,是个金饭碗,每小时收费几百美元实在不稀奇……教练过程的4步技巧1.厘清目标。就是要让被教练者清楚做事的真正目的。比如你想去北京,要是你不清楚自己的目标,你很可能买了飞南京的机票。就算到了南京再转飞北京,时间、金钱、精力,全浪费了……2.反映真相。这就是教练的“镜子”作用。镜子不会教你怎样穿衣打扮,但会让你看到自己打扮成什么样了。就好比你想去北京,但你不知道自己现在的位置,明明你在深圳,却以为自己在广州,那你就不会去乘深圳飞北京的航班,也永远搭不上广州到北京的航班。
3.改善心态。就像前面说的,教练技术管不到你的具体工作内容,只管得到你的心态调整。发生了什么事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面对它的态度。教练就像催化剂,帮你调整心态,去实现目标。
4.目标行动。当你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打扮和自己想要的目标不同时,你自然会做出相应的调整。教练就会帮你订出切实可行的计划,让你挑战自我,挖掘潜能。
教练的4种能力
1.聆听从对方的叙述中了解他的目标和现在的位置。
2.发问通过提问帮助对方挖掘自我盲点,发现他的潜力所在。
3.区分让对方更加清晰:哪些行为是对自己的目标有用的,哪些属于“添乱”之类。
4.回应发挥镜子的反射作用,及时指出对方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名体育记者,能够专访那些著名的主教练,既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挑战。这些著名的主帅大多是应对记者的老手,无论记者如何苦心发问,他们都可以不假思索地用大话套话来应对。记者要想在专访中挖出独家猛料,就必须进入被采访者的心灵之门,而提问技巧就是进入“心灵之门”的钥匙。
笔者在数十年的体育记者生涯中,曾采访过很多足球俱乐部和国家队主帅,在采访实践中总结出提问六法,且深深体会到,一定要根据对方的心理活动与谈话气氛的转换,才能成功地让对方敝开心灵。
2003年3月,中国足球队新任主教练米卢首次率国足在上海市郊集训,这位号称“神奇教练” 的传奇人物,曾率五个不同的国家队闯入世界杯足球赛决赛圈。但初来中国的米卢对中国球迷而言还比较陌生,他究竟适不适合带中国队?笔者成功地对其进行了专访,写作出《米卢向本报记者大吐苦水》,这篇长达4千字的独家报道,不但披露了大量新闻猛料,而且其真实性、权威性与前瞻性均被米家军的后来的发展历程所证实。米卢著名的“快乐足球”提法也始于这次专访。下面结合此次专访,谈谈如何具体运用提问六法。
1.单刀直入式。就是将需要采访的问题开门见山地提出来。这种方式直截了当省时省力,但如果所提问题属于敏感性较强的话题,就要注意在适当的场合和氛围中使用。首次专访米卢时,米卢与足协签约不久,但签约时间有多长?年近60的米卢是否会考虑两年后退休?是否有续签下届中国队的意愿?这些问题在当时都属于机密。米卢和他的西班牙语翻译虞惠贤如约到我入住的宾馆房间后,没想到米卢第一个动作就是拿起桌上堆满烟头的烟灰缸,将其倒进卫生间垃圾桶,然后冲我摇头嘀咕:“抽烟对健康不好”。我立即回应道:“你不抽烟,所以你的身体很好,但你能好到再带下一届中国队么?”米卢得意地说:“是的,你们都看到了,我在每次训练课上的运动量不比球员们少啊,我会一直跑到我跑不动了才会离开足球。但我不会带下一届中国队,因为我从不连续在一个国家带两届国家队。”
2.迂回曲折式。这是转弯抹角、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式的提问方式。当所提问题太敏感,对方难以做出真实回答时,采用此法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米家军首期集训是为了赴日本打场对抗赛。笔者想知道的是:米卢已对哪些国脚产生了好感?哪些人将最先成为米家军的主力出战日本队?当时连国足内部也在猜测和关注这个问题。我试探性地问过一次,但米卢很严肃的说:“我不能告诉你这个问题,因为我说出一些受重用的球员,另外一些我没还没有观察清楚的球员就会感到沮丧,就会严重影响全队的团结和士气。当谈话进行到米卢讲述‘意识第一’这一足球理念时,我问:“对于中国足球来说,摆在第一位的总是体能。现在你用新理念来执教一支观念陈旧的国家队,中国有几个球员能符合你的新理念?”米卢说:“不少啊,李铁、申思、祁宏、郝海东、李伟峰……”这个迂回曲折式提问,使我几乎得到了中日之战的国足全部首发名单。
3.耐心启发式。名帅们习惯于按自己的思维方式我行我素地回答问题,而往往对球迷们关心的某些问题感到不可理解或不屑回答,这时就需要耐心启发式提问。
米家军的首次比赛将采用什么阵型,是球迷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但跟米卢一提到这事他就烦.他说:“为什么天天都有记者问这个问题,我总是说阵型不重要,输赢并不决定于阵型,但他们还是没完没了地问,我真的难以忍受。”我说:“中国球迷习惯于根据阵型去谈论哪个球员最适合打哪个位置,如果球迷不知道你要打的阵型就无法谈后一个问题。既然你要打的阵型不重要也不用保密,那么说出来给球迷一点谈论的乐趣也没什么不好啊。”米卢恍然大悟地说:“哦,这个问题其实不需要问我,442是中国队已经成型的打法,我也还没想过要在我的第一场比赛中去改变它。”
4.虚心求教式。专访名帅,有时很需要了解他内心的某种感受,这种感受本身往往有着意料不到的新闻价值。如果对名帅的某种特定言行有了充分研究,记者可以采用虚心求教式提问常能引发其大发感慨。
米卢训练时与大多数教练不一样,他不是站在一边指挥,而是在场上和球员们一起参加训练,不停地跑、笑和喊叫。他为什么与众不同?快60岁的他到底累不累?我向他求教:“你总是加入到训练中去指挥训练,这种带训方法与站在一边指挥训练有多大差别?”他一口气说了很多感受,说这就是我的工作方式。我这个岁数还跟球员一样跑、抢,球员就不会感到累。虽然我很累,但我得装着不累还要逗他们笑,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训练计划。足球原本就是一种游戏,应当给所有人带来快乐。后来很多传媒沿用了快乐足球这个词,以至于世界杯后它成为米卢的“罪状”之一,真是我始料不及的事。
5.激将式。名帅们对某些特定问题通常有着思想禁锢,采访者要想获得真实的答案,就必须打破其思想禁锢。而抓住要害采用激将式提问,能使对方从回避问题转而解释问题。
米卢喜欢谈他曾4次带4支国家队在世界杯上的成功,但一直拒绝谈他来华前在美国巨星俱乐部队的执教情况。我激将他:“有些人认为你的执教状态已过高峰期,因此很难带中国队打进世界杯。”米卢反问:“依据是什么?”我说“你带巨星队的成绩很差,32战仅蠃了7场而输了25场。”米卢被激怒的失态使我大吃一惊,他猛地站起来满脸通红,用手指着我的鼻子说:“你、你懂什么!”当虞翻译为避免不愉快的场面主动扯开话题后,米卢却坚持回到巨星队的问题上,迫不及待地做出解释:“我带巨星队前4场蠃了3场,但后来28场中才蠃4场,这种情况肯定不正常,有很大的问题。有人说是部分球员与俱乐部的矛盾,有人说是有人赌球,这些都不是一个主教练能解决的问题,也不应当去谈论。”这次激将式提问抓住的要害是米卢很担心人们认为其执教能力下降了。
6.深入讨论式。名帅愿意接受专访,通常都会通过采访者了解一下外界对他的某个事情或是某种问题的看法。名帅大多会主动提出这样的问题,采访者应不失时机的采用深入讨论式提问,打开对方的话匣子,从而获得采访对象内心活动的真实信息。
米卢即将东征日本,他会以取胜来树立权威为目的?还是不管胜负以考察球员为目的?他提出以后的集训要以飞行比赛为主,与世界强队比赛来提高整体水平为主,但在友谊赛中过多输球将会对米卢产生心理压力么?这些是我专访前想得到答案的重要问题之一。深入讨论式提问的机会来自米卢的主动提问,他说:“很多人都在问我准备怎样打才能蠃日本队,我不得不问自己,这只是场普通的友谊赛,比赛结果为什么会那么重要?你能给我一个答案吗?”
我告诉他,足球在中国是很沉重的,这个解释引得米卢很有兴趣与我讨论快乐足球与沉重足球的差别。他说:“我要考虑你的建议,对日本的比赛不能只以考察球员为目的,要顾及中国球迷的情绪就不能输,至少不能输得太难看。我原打算用7个换人名额,但现在我要考虑只用4个,怎么样?”他坦陈去欧洲飞行比赛将会连续输球,这会不会给他带来巨大的压力?他认为,是不是只要亚洲杯上取得好成绩就能化解压力?我提出,如果等不到亚洲杯开始时足协就要他下课,怎么办?他说:“万一那样,我也没有办法,中国足球也不会有希望。”后来的事实都证明了西飞比赛输球让米卢承受了巨大压力,足协内部果真有人因此提议让米卢下课。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采访名帅采用深入讨论式提问时,名帅已给了采访者最大的信任,不设防地流露出很多真情。采访者在撰写报道时,一定要认真过滤一下所掌握信息,有些敏感度过高,对被采访者会带来某种伤害的信息切忌公开披露。比如米卢对足协如果要他下课的情绪,笔者在报道中就只字未提及。米卢结束专访临别前强调:“我们今天是私人会谈,有很多事是不能见报的。我相信你。”做为专访者,一定要尊重被采访者的隐私和形象,这不仅仅是职业道德问题,也是还有没有获得再次专访机会的问题。

上一篇:教练的智慧

下一篇:教练的智慧

客户咨询热线:010-84843125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 拓展知识 联系我们 京ICP备100261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