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课程介绍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组织内外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日益增强,知识型员工的增多和更加专业化的分工,使得传统职能组织结构下依靠优秀的个人就能取得好业绩的方式不再...
更多>>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发展规划全文

北京市“十二五”市级一般专项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发展规划全文 

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根据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要求和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通知的精神,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为主要依据,特制定《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发展规划》。

本规划是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北京市旅游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11年至2015年。

 


第一章  发展背景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北京市旅游业成功应对各种挑战,走过了一段既艰难又辉煌的历程。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有力推动了北京市旅游产业的整体提升。面对自然灾害、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不利因素的影响,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下,北京市旅游业逆势而上,呈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良好发展态势,成为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保增长、保稳定的重要力量。2010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2768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1.84亿人次。

1  北京旅游总收入及其增长率变化(2001-2010年)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为:

旅游业经济总量显著扩张。2006-2010年,北京市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2107.4万人次,比“十五”期间增长44.3%;旅游外汇收入累计224.7亿美元,同比增长52.5%;累计接待国内游客(含北京市民在京游,下同)7.5亿人次,同比增长34.7%;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712.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5%。2007年北京市旅游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2009年北京市国内旅游收入突破2000亿元;2010年北京市旅游外汇收入突破50亿美元。

旅游业社会功能不断增强。北京旅游业服务中央,承担了众多重大接待服务,包括奥运会与残奥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等。同时,在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底北京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33.93万人,加上旅游间接从业人员,总计约占全市就业总量的15.9%。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北京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积极应对,按照“投资、消费双轮驱动,城市、郊区两个市场”的思路,及时推行国民旅游计划,组织各种节庆、展览活动,积极开展后奥运旅游,扩大区域旅游合作,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大力推进旅游产业项目建设,对保持北京国民经济增长、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旅游产品与业态日益丰富。2011年2月底,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201家,其中5A4家、4A56家;创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4家、农业旅游示范点15家;共有市级民俗旅游村207个,市级民俗旅游户9970户。打造出乡村酒店、国际驿站、采摘篱园、生态渔村、休闲农庄、山水人家、养生山吧、民族风苑、葡萄酒庄、汽车营地等十大乡村旅游新业态;汽车露营地等项目在各郊区县陆续启动;北京之夜(龙舞京城)、功夫传奇、金面王朝等夜间演艺节目纷纷登台。旅游产品逐渐从观光旅游占主体地位转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专项旅游(乡村旅游、会展旅游等)协调发展,旅游与文化、体育、商业等行业融合衍生的新型旅游项目不断涌现。

2  北京市A级旅游景区增长情况(2006-2010年)

旅游服务配套水平大幅提升。2011年2月底,全市共有星级饭店725家,其中五星级59家、四星级139家,三星级262家;全市共有旅行社1002家;已建成110个旅游咨询站,前门、宣武门、北京南站三个旅游集散服务站投入运营。伴随着首都机场T3楼的启用、北京南站的建成和轨道交通的拓展,北京旅游交通接待能力显著增强。

3  北京市旅游饭店变化情况(2006-2010年)

 

区域旅游合作进一步加深。建立了9+10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北京市与环渤海地区5省市、环北京4省区和10个国内热点旅游城市建立共塑产品、互送客源、共同宣传、异地投诉、联合执法的旅游合作意向。在国家旅游局的统一部署下,2010年底联合天津、河北、山东、辽宁等四省(市)共同启动了《环渤海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十一五”期间,北京市还加强了与境外重点客源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

(一)趋势与形势

三大市场走势各异。“十二五”期间扩内需、调结构、保民生等相关政策的实施,全国城镇化和交通高速化建设步伐的加速,将带来国内旅游市场的持续快速增长,北京作为中远程首次出游旅游者首选旅游目的地的地位进一步凸显。同时,多重因素驱动国内旅游市场更加活跃,商务会展、休闲娱乐、医疗健康等消费热点也将进一步升温。与金砖国家[1]、灵猫六国[2]、东亚地缘区[3]等区域经贸的快速增长相伴,受欧美经济体增长乏力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入境旅游市场增长面临较大制约。由于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均收入水平不断上升、旅游目的地国家数量增多、人民币汇率升值,出境旅游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产业融合势头强劲。国务院41号文件对旅游业的全新定位,国家及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良好态势,使北京旅游业“十二五”时期将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旅游与文化、商业、医疗、教育、体育、农业、工业、水利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将进一步加强。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兴起和重大项目的推进,为北京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舞台。

城市发展影响深远。建设“三个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是北京市未来发展的首要任务。“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行动计划的实施,对北京市旅游业的增长方式转变将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目标则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智慧北京”作为实现世界城市的动力元素和“智慧旅游”的发展平台,为北京旅游业管理的高效化奠定了基础。

(二)机遇与挑战

政策支持加强的机遇。党的第十七届五次会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旅游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明确提出要“制定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北京市新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并提出要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发展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把北京建设成为亚洲商务、会展之都,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处在重大战略机遇期。

快速交通网络建设的机遇。2015年,我国将建成以北京为中心的“四横四纵”高速铁路专线网;首都国际机场将成为亚太地区主要的复合型国际枢纽,北京新机场一期工程力争建成;将基本形成北京到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中心城市的“2小时交通圈”。全国高速交通系统的形成,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大大缩短北京与国内主要客源地的时空距离,为来京游创造更高效舒适的条件。

利好因素推动的机遇。北京城南行动计划[4],西部地区转型发展[5]CBD东扩,金融街拓展等功能区的战略提升;通州高端商务服务区、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丽泽金融商务区、怀柔文化科技新区等高端产业新区建设;第九届国际园林博览会(2013年)、世界种子大会(2014年)、世界田径锦标赛(2015年)、G20峰会等重大国际性活动项目落户北京,都将对北京市旅游业的创新发展提供良好契机。

然而,“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旅游业也面临着国内外的严峻形势和各种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人民币不断升值,重大突发事件呈现常态化趋势对入境旅游的掣肘作用明显。城市人口、资源、环境与交通的巨大压力,传统旅游景点环境容量的限制,国内其他省市对高端客源市场的竞争等因素都将对北京旅游的应对能力提出巨大挑战。加上旅游产品更新慢,高端和新型旅游项目开发不足,机制体制有效整合不足致使一些旅游资源未得到扩展利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北京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目标任重道远。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调结构、强吸引、增效益”为主线,以“创新、整合、优化、提升”为方针,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部门联动、行业融合、分类指导,创新旅游产品、业态、管理体制与机制,整合旅游资源和旅游要素,优化旅游功能空间,提升城市的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北京旅游的国际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旅游资源多样化、旅游服务便利化、旅游管理精细化、旅游市场国际化,努力将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旅游城市。

专栏1  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简介

城市名称

主要发展指标

伦敦

2007年接待国际游客1530万人次、国内游客101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约150亿英镑,提供28万个就业岗位。拥有4处世界遗产,希思罗等5个国际机场以及连接欧洲各国的高速铁路和连接国内各地的轨道、公路运输枢纽。2008年大英博物馆接待游客593万人次,泰特现代艺术馆和国家美术馆分别接待486438万人次。2009年全球国际会议举办城市排名第16位。

巴黎

2007年接待国际游客878万人次、国内游客663万人次;2009年全球国际会议举办城市排名第3位;2003年巴黎圣母院和法国迪斯尼乐园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以上,埃菲尔铁塔、罗浮宫、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接待游客500万人次以上。

新加坡

2009年接待到访游客97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24亿新元(约折合87.9亿美元);全球国际会议举办城市排名第5位。每年举办商业会展项目约6000个;2008年接待商务旅客300万人次,MICE收入60亿新元,占当年旅游总收入的40%以上。

香港

着力打“亚洲盛事之都”、“首选会展奖励旅游之都”。2009年接待访港旅客295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628.9亿港元;接待访港国际邮轮旅客60.57万人次,过夜会展旅客116万人次;全球国际会议举办城市排名第24位;被评为全球最佳商务城市

资料来源:《北京建设中国首选旅游目的地对策研究》;http://www.alva.org.uk/visitor_statistics/http://www.visitlondon.com;香港旅业网cn.partnernet.hktb.com

二、发展目标

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要求,将北京建设成为我国入境旅游者首选目的地、亚洲商务会展旅游之都、国际一流旅游城市。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奋斗,努力实现北京旅游业“三大领先”目标:

——旅游综合效益努力达到国内领先。北京市旅游总收入“十二五”时期得到大幅提升,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明显提高,旅游就业人数稳步增加,旅游业在提升北京城市形象、城市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旅游综合效益在全国各大城市中领先。

——旅游综合服务能力步入亚洲城市领先行列。通过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强化旅游接待服务的软件和硬件建设,继续提升旅游接待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北京市旅游综合服务能力建设与世界城市建设步伐相匹配,高端接待设施数量增多、结构更加优化。

——城市旅游吸引力率先跨入世界一流行列。“十二五”时期,传统京味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首都城市文化更加繁荣;北京作为国际性旅游城市,将更具包容性和东方古都魅力,旅游服务功能更加突出。

2015年,力争达到“一、十、百、千、亿”的发展目标,即创建国际一流旅游城市,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达到10%,年入境旅游收入超过100亿美元,入境游接待量超过1000万人次,国内游客达到2亿人次以上。同时,旅游业直接和间接投资占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旅游消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旅游者在京人均花费显著提升。

三、空间布局

结合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对外高速交通体系建设、城市主体功能区建设、“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旅游产业格局,应对“十二五”期间旅游消费市场趋势,在“十一五”时期“一区两圈”旅游空间布局基础上,突出“十二五”旅游发展重点方向,鼓励和引导旅游产业集聚发展、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区县旅游发展方向见专栏3),在市域内推动以“一核一轴、两带十二板块”为重点的网络化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4  “一核一轴、两带十二板块”空间示意图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旅游区,即东城、西城两区。结合“北京旧城历史建筑群——城市中轴线、朝阜大街、皇家园林、坛庙、胡同”申遗和城市环境整治工作,整合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首都综合优势,开发和培育以京味文化和现代首都政治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文化休闲功能街区;通过申报国家级京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重点对非物质文化挖掘、传承与展示,提升发展首都北京文化体验项目;通过强化旅游与文化、商业、金融、教育、体育、科技等产业的融合,城市商务区的旅游功能配套,大力推进高端商务会奖旅游发展。

一轴——古都文化旅游中轴。依托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奥运文化资源,通过现有旅游项目优化提升、新建项目带动、旅游服务功能完善,推动北京都市旅游产品的创新发展,实现北京都市旅游形象与旅游价值的显著提升。

永定河生态休闲带。以区县旅游资源整合、周边区域联动发展为重点,开发建设“永定河百里旅游休闲带”、“西部自然山水体验区”、“古村落文化游板块”、“农业观光游板块”、“古遗迹寻访游板块”五大旅游功能地域。

长城文化旅游带。即八达岭—居庸关—慕田峪—司马台—古北口—将军关长城一线及周边区域,辐射首都北部区县。以长城文化的标志性资源为主线,引导具有示范、集聚、龙头带动等多重效应的旅游项目向该区域集聚,推进北部区县旅游产品的集群化和国际化,培育发展高端户外休闲、会议度假、乡村度假、主题娱乐等产品。

十二板块。即中心城板块、海淀西山板块、通州板块、大兴板块、丰台-房山板块、石景山-门头沟新城板块、西部山区板块、昌平板块、延庆板块、顺义-怀柔-密云板块、古北口-司马台板块、平谷板块。通过各区县核心旅游资源的差异化开发、旅游重点项目的集聚建设,形成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专栏3:北京市各区县“十二五”时期旅游发展重点方向

区县

重点方向

东城

重点开发北京中轴旅游、京味文化旅游和“国会”(国际会议)、国学、国医(中医药)等特色主题旅游产品。

西城

重点开发古都文化(六海水系)旅游、现代金融商务公务旅游和都市观光旅游。

朝阳

重点发展商务会展、文化创意和奥运旅游。

海淀

以高端为引领,重点建设西北部(海淀西山)高端文化休闲旅游区,发展皇家园林游、科教体验游、商务会展游、生态休闲游和都市风情游。

丰台

重点发展都市休闲、花卉旅游(东部)、生态休闲、会展(西部)和历史文化、滨水旅游(永定河丰台段)

石景山

围绕首都文化娱乐休闲区(CRD)建设,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商务会展、休闲娱乐旅游产品,打造西部文化娱乐中心和休闲服务基地。

门头沟

构建集休闲旅游胜地、高端商务新区、山水宜居新城、首都生态屏障为一体的首都西部旅游综合服务中心。

房山

围绕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建设,重点发展文化创意、生态度假、休闲购物、康体运动、精品民宿等高端旅游产品,打造首都现代生态休闲区。

通州

重点发展高端商务、现代文化娱乐休闲旅游、运河文化旅游以及与现代服务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宋庄)融合的旅游新业态,提升通州作为现代化国际新城的旅游综合竞争力。

顺义

重点发展商务会展旅游(新国展)和都市田园旅游产品,打造“绿色国际港,时尚休闲地”旅游品牌。

昌平

重点发展温泉度假、会议旅游、户外休闲、乡村与民俗旅游产品。

大兴

重点开发新媒体产业基地文化创意旅游、时尚体育休闲、生态休闲旅游(永定河大兴段)、工业科技旅游(亦庄等)等产品。

怀柔

重点开发高端国际商务会议度假旅游和影视旅游,提升“长城、宗教、影视、满乡”资源开发,打造怀柔国际影视会议休闲区

平谷

重点开发生态休闲旅游、轩辕文化旅游和城市商务旅游,将平谷打造成“文化体验谷,绿色休闲谷,健康生活谷”。

密云

重点开发高端山水度假、生态养生休闲、精致乡村生活体验等旅游产品,打造北京绿色休闲旅游产业综合示范区。

延庆

重点开发长城文化和山水生态、民俗休闲旅游产品,打造绿色北京示范区和国际旅游休闲名区。

第三章  重点任务

围绕“调结构、强吸引、增效益”主线,以加快入境旅游发展为战略关键,以开发高端、特色旅游产品为主攻方向,以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为重要抓手,以城市功能旅游化改造为着力点,以旅游板块通道化建设为突破口,以首都综合优势的旅游转化利用为新动力,以区域旅游一体化与国际旅游城市联盟关系的强化为重要支撑,实现北京旅游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快入境旅游发展

大力开发入境旅游市场偏好的旅游产品。针对入境游客的偏好,大力开发历史文化旅游产品、民族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商务会奖旅游产品、夜间休闲产品以及政治文化关联旅游产品,完善设施、提升服务、优化环境、挖掘内涵、提高质量。

提升城市旅游国际竞争力。高品质打造城市商业游憩、公园广场休闲游憩、文化娱乐游憩、体育运动休闲等城市游憩系统。大力发展酒吧街、特色旅游街区,创造轻松、愉悦的城市旅游氛围。完善城市旅游设施与环境,以旅游发展为导向优化城市景观。强化旅游管理与服务,加强城市旅游软环境建设。

强化北京与国际旅游城市的联盟关系。推动北京在国内外多个层次旅游联盟的构建。强化北京与国内主要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的联盟关系,积极参与国际旅游城市联盟强化与世界城市和旅游目的地的联系。促进旅游企业与国际航空、国际邮轮等公司的战略合作。对企业邀请海外旅游批发商、参加海外促销和展览、申办国际会议等予以奖励。通过首都国际机场,强化北京与国际社会的联系,将北京打造成为国际交通枢纽。

推进海外旅游市场的多元化和定制营销。继续推进传统的欧美、日韩和港澳台市场营销,在纽约、巴黎、东京、香港等主要客源国城市和地区设立旅游办事机构,以多种方式派驻或聘请驻外专员吸引客源。大力开拓新兴经济体国家客源市场(金砖国家、灵猫六国)和地缘联系国家客源市场(东亚市场和南亚市场)。

加大入境旅游的政策扶持。积极争取海关、边防和卫生检验检疫等部门对在京举办的各种国际会议、大型展会、会奖旅游、国际赛事、重大演出等项目在入境签证、通关等方面给予简化手续等项支持。积极研究争取宽松签证政策,争取在出入境口岸设立旅游团队快速通道、重大会议及活动快捷通道。研究实行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的可行性和具体办法。研究制定境外旅客在景区、酒店外币结算的有关措施。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试行发放“旅游者市民卡”。

二、开发高端、特色旅游产品

深度开发京味文化特色体验项目。大力挖掘北京皇城文化、老北京民俗文化等传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北京地域特色的戏剧、文学、绘画、音乐以及传统民俗、传统商业、传统娱乐等京味文化主题旅游项目,鼓励开辟以名人故居、会馆、胡同和传统街区为核心的历史文化旅游街区,将北京胡同游和老北京深度体验与社区参与紧密结合。加大对皇家园林景区的整体宣传与推广,强化景区内导览、解说、标识、停车等旅游服务配套以及与其它重点旅游景区的交通直达服务。

推动世界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的提升、扩容与分流。利用好北京六大世界文化遗产,通过改善游览环境,合理控制游客数量,提升服务质量,增加交通直达性,打造登基大典(故宫)、祭天大典(天坛)等一批面向高端消费需求的衍生旅游项目,增强六大世界文化遗产的吸引力和旅游价值。通过加大世界遗产周边区域特色资源的开发力度(如著名王府、什刹海、大栅栏、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等),形成更多旅游新热点,实现世界遗产景区的扩容与分流。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依托中国动漫游戏城、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家演艺中心、文化主题公园等一批骨干文化项目的规划建设,创新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和项目。依托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首钢等特色资源,建设大型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

推进高端商务和公务旅游发展。依托北京商务、政务活动的优势,以CBD、金融街和外交、外贸、外事活动区等为重点,完善商务和公共配套服务设施,提升服务质量,结合总部经济的发展,开拓国内外商务公务旅游市场。在交通、住宿、餐饮、会议、展览、通讯、金融、服务等方面形成友好的环境,提供高效优质的设施与服务。

加快会奖旅游产品开发。依托首都功能核心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结合四大会展核心功能区(新国展、国家会议中心、国展-农展馆、首都会展/大兴)、六大会议业主导的会展产业集聚板块(怀柔雁栖湖、密云龙湾水乡、昌平小汤山、海淀稻香湖、丰台青龙湖、石景山首钢)的培育和建设,通过国际会奖旅游市场的开拓、品牌展会的发展与培育、国际影响力重大会议与节事活动的申办与组织、会奖专业人才和队伍的建设等举措,显著提升北京首都特色会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力争成为亚洲排名领先的会奖旅游目的地。

开发品牌化中高端休闲度假产品。以定制度假、奢华度假、主题度假、主题休闲、主题娱乐为重点发展方向,对现有的休闲度假产品进行全面升级。强化培育我国自主品牌,或者积极引进世界知名品牌,推出一批投资大、带动性强的大型度假区、文化休闲旅游区、主题公园、文化演艺等国家级休闲度假精品项目。

精心培育特色专项旅游产品。面向日益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发挥北京特有优势,加强旅游与文化、医疗、科教等产业的融合发展,精心培育医疗健康旅游、婚庆旅游、修学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借鉴瑞士青春之旅、日本健康之旅、韩国美丽之旅经验,依托北京众多知名医院和较低的医疗消费价格优势,推出北京医疗健康旅游产品,包括以世界一流的专业医疗旅游服务团队和高端定制医疗服务为特色的医疗旅游,以中医、中草药和中国武术为主题的健康旅游。积极开发高规格婚庆旅游产品,针对主要细分市场加大北京婚庆旅游的营销力度,组织婚庆旅游一条龙服务,加强旅行社与婚庆公司的合作,推出一批婚庆旅游精品景区和婚庆旅游经典线路。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等资源,发展科技观光、科教文化体验、科技商务会展等旅游项目。利用寒暑假,推出适合青少年的修学游产品和线路,并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将修学旅游作为社会实践学习内容,纳入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学计划。在国内外主要客源地加大北京修学旅游的推介力度,推出定制化修学旅游服务。

积极策划组织大型文化旅游演艺和节庆活动。鼓励推出具有民族特点、北京特色、质量上乘的原创文化旅游演出剧目。扶持若干品牌实景演艺剧目、大型歌舞剧目、传统特色演艺剧目和京味文化演出剧目,争取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艺演出品牌落地北京。恢复和提升中和戏院、广和剧场、吉祥戏院和西单剧场等老字号演出场所功能,构建以天桥为中心的北京传统特色演艺区。策划一批有特色、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大型文化旅游节庆活动,重点打造北京国际旅游节、中华美食节、中国茶文化节、中华服饰节、大学生电影节以及国际旅游节等活动。推动中国杂技秀、中华武术擂台赛等大型文化娱乐项目落户北京。对改造剧场和初期入场演出的企业、团体,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集演出、娱乐、影视、餐饮、住宿、时尚消费等多种业态为一体的文化演艺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努力将北京建设成为旅游演出目的地城市和全国旅游文化演出制作中心、经纪中心和旅游文化演出场所经营中心。

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坚持一区(县)一色、一沟(村)一品的乡村旅游发展道路,大力发展新型乡村生态旅游,引导乡村旅游国际化发展。推出一批主题村落、乡村旅游新业态聚集区和生态休闲度假区,带动民俗旅游户向京郊人家升级,民俗旅游村向京郊村落升级。鼓励发展汽车/房车营地、国际驿站、葡萄酒庄、创意农园、教育农园等新业态。加强乡村旅游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功能化改造的有机结合,推进乡村旅游设施的标准化、服务的规范化、要素的特色化。挖掘、利用和保护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乡村生态、文化景观保护和合理利用。

优化旅游要素结构。创新服务方式,鼓励旅游食宿、购物娱乐等企业进行产品创新、品牌创新和特色创新。打造总量平衡,结构合理,秩序优良,管理高效,服务一流的旅游接待服务体系。鼓励大型商务会展酒店、高端度假休闲酒店、文化主题酒店、生态节能酒店建设,加大旅游商品、旅游文化娱乐等旅游要素的示范性投入,引导旅游要素结构高级化。

着力调整旅游消费结构。设计与游览相配套的夜间活动、特色商品购物、特色表演、节庆活动,发挥北京丰富多样的旅游要素优势,结合旅游体验项目,形成特色化购物、美食、休闲娱乐,提高弹性消费比重。大力发展老字号和传统京城小吃等饮食文化,使北京成为餐饮文化荟萃的世界美食之都。

三、推进重点旅游项目的建设

大力推进引擎性旅游项目建设。围绕核心优势,对接市场需求,着力开发符合北京城市发展和旅游发展总体定位,符合潮流趋势,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带动性强、规模较大的十二个引擎性项目,拉动北京旅游业的整体提升。

专栏4:“十二五”时期北京旅游十二个引擎性项目

1、京味民俗文化体验区建设项目——以大栅栏、天桥、琉璃厂等传统特色街区为依托,通过传统京味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展示以及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申报、重点区域旅游线路组织,开发首都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2奥运文化旅游综合体打造项目——依托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国家体育馆、国家会议中心和国家科技馆等设施,完善商业、休闲功能,形成中华美食城、中华技艺城、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等文化空间,打造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粹为主导,高端会议、展览、赛事、文化娱乐、运动休闲等业态融合发展的旅游综合功能区。

3、大型主题公园建设项目——启动国内外著名品牌大型主题公园项目引进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市场竞争力论证、开发经营模式、选址与用地保障等,加速北京旅游产品结构升级的步伐。

4、雁栖湖国际会议度假旅游提升项目——以北京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为核心,以G20等国际级高端会议举办为契机,高起点、高档次打造会议及配套服务设施,盘活并升级现有存量旅游接待设施,整合周边长城、影视、宗教等旅游资源,增加高科技、高品位的旅游娱乐项目,全面提升整体接待档次,把该地区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会议度假旅游区。

5、房山长阳半岛休闲体验旅游区建设项目——结合永定河绿色生态走廊建设,以休闲购物、温泉康体、运动娱乐为先导,以华北最大的奥特莱斯(Outlets)购物中心、国际一流的大型创意温泉城以及主题乐园、休闲体育公园、主题酒店等项目建设为引擎,形成集商业、娱乐、会议、运动、游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郊型休闲旅游目的地,带动区域性休闲产业经济的形成与快速发展。

6、密云古北水镇旅游区建设项目——突出冷泉、热泉资源亮点,强化古北民间文化展示,建设具有北方明清建筑特点的“亲水山坡型”古镇——“水城街”,实现观光与高端休闲度假及会议结合的复合型经营模式,打造集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创意文化等旅游业态为一体,服务与设施一流、参与性和体验性极高的特色休闲旅游目的地。

7、密云龙湾水乡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建设项目——以低碳、绿色、环保为基础,发展具有生态涵养特色的,集观光、会议、娱乐度假、探索体验、健康医疗、运动休闲及特色农业于一体的国际高端旅游休闲综合度假区。

8、西山高端文化休闲旅游提升项目——依托颐和园、圆明园、香山等皇家园林和西山沿线生态资源优势,开展高档会所休闲、皇家文化深度体验、品质定制休闲度假、高端康体养生、智能精英生活体验等旅游产品,配套高端化旅游休闲接待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世界高端旅游目的地。

9、小汤山健康旅游功能提升项目——引导昌平九华、龙脉、花水湾、御汤泉等度假区大力发展健康体检、养生延寿、康体健身、疗养祛病、驻颜美容、高端医疗等高端康疗养生旅游,引入国际高端健康设备,强化旅游与保健休闲的融合,结合温泉度假、会议旅游打造健康旅游业态集聚区。

10、中关村科教旅游区创建项目——依托清华、北大、中科院等一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高新企业,增强旅游服务功能,创建国家级科教旅游示范区;进一步扩大中关村科教旅游节规模,提升品牌影响力;创新市场化运作机制,发展科技风貌观光、科教文化体验、科技产品消费、科技商务会展等系列旅游产品。

11、门头沟中芬生态谷休闲旅游发展项目——采用生态设计理念和环保新技术,打造数字低碳生态城,发展生态科技研发、疗养心理医院、野外生存素质教育等新型产业。配套旅游服务设施,形成生态与科技主题旅游要素集群。

12、金海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项目——依托区位和山水资源优势,强化区域合作,以商务会议、湖滨度假、大型水上娱乐为主导,周边的乡村民俗、休闲农园为特色补充,建设国际会议中心、水上娱乐基地、高端体育休闲设施、文化娱乐场所,推出“梦幻夜金海”实景水上演出,成为泛金海湖地区旅游发展的核心。

6  引擎性旅游项目分布图

优先鼓励特色旅游项目建设。对于符合地区旅游发展方向、增强北京旅游吸引力、带动能力较强和旅游新业态等类型的主题度假区、主题休闲区、主题公园、演艺项目、休闲游憩公园、博物馆、特色旅游村镇、汽车露营地、会展项目等项目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引导。优先鼓励旅游项目例举见专栏5。

专栏5:“十二五”时期优先鼓励旅游项目类型

类型

 

主题度假区

通州文化旅游区、大海坨国际山地休闲度假区、丫髻山养生度假基地、长阳温泉休闲城、青龙湖国际红酒城、丰台南宫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云蒙山山地休闲度假区、雾灵湖休闲度假区、静之湖水乡国际旅游小镇、辉煌国际会议度假区(延庆张山营镇)、北京采育凤凰绿色温泉康体中心等

主题休闲区

798艺术区、宋庄、什刹海、南锣鼓巷、朝阜大街、大栅栏、琉璃厂、天桥演艺区、中国动漫游戏城、星光影视城、首钢创意城、新乐城、创意北京文化产业园(海淀四季青镇)、海淀科教休闲旅游区、天下名食休闲度假区(海淀苏家坨镇)、园博会休闲区(丰台长辛店镇)、中国国际马球中心(延庆康庄镇)、大兴中坤国际广场、昌平新区购物娱乐城、西山脚下未来城(海淀苏家坨镇)、圣莲山老子文化园、中国·周口店世界文化传承示范区、房山农业生态谷、中国乐谷、中国奇石谷、中瑞生态谷、司马台-雾灵山休闲沟谷、延庆百里山水画廊等

主题游乐园

中影文化娱乐城(怀柔)、大运河文化主题公园、梦幻世界室内主题乐园(石景山)、龙门阵欢乐水魔方(丰台)、周口店原始公社、云居寺文化景区、石花洞梦幻乐园、上宅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平谷)等

演艺项目

梦幻圆明园、通州5D玄幻秀、延庆探戈坞音乐谷、天下怀柔(大型水景演出)、房山大方·十渡舞台综艺演出、梦幻黄松峪-大型水景演出项目等

休闲游憩公园

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长沟湿地公园、永定河生态休闲旅游带、南海子郊野公园、翠湖湿地公园、野鸭湖湿地公园等

皇家园林

颐和园、圆明园、天坛公园、北海公园等

博物馆

国家美术馆新馆、运河博物馆(通州)、工业博物馆(石景山)、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新馆等

特色旅游村镇

房山十渡镇、河北镇、长沟镇,门头沟斋堂镇,密云古北水镇、石城镇、溪翁庄镇,昌平十三陵镇、长陵镇、延寿镇,延庆八达岭镇,怀柔汤河口镇、雁栖镇,平谷大华山镇,丰台王佐镇,大兴庞各庄镇,门头沟爨底下村,房山水峪村、黑龙关村、水头村,朝阳高碑店村,海淀管家岭村,怀柔北宅村,大兴巴园子村,密云蔡家洼村,平谷玻璃台村,昌平崔村香堂村等

汽车露营地

国际汽车露营港(朝阳蟹岛)、十渡汽车露营地、青龙湖汽车露营地、西集开心庄园汽车露营地(通州)、“桃花深处”汽车营地群(平谷)、港中旅房车休闲基地、北京南苑国际汽车营地(丰台)等

会展项目

首都国际会展城(大兴)、新国展二期、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北方温泉会议中心、龙湾水乡会议中心、京西国际会展中心(石景山)、青龙湖·国际文化会都(丰台)、国际园林博览会、中华农博园(大兴)、中国现代服务业交易会、中非合作论坛、世界草莓大会、世界葡萄大会、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世界蜂业大会、国际长走大会、国际汽车展、科博会、文博会、节能环保展等

 

强化旅游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的支持和引导。宏观调控旅游住宿设施的增速,引导现有住宿设施向主题化和特色化方向提升;适度发展旧城四合院主题旅馆,鼓励城郊区县发展会议度假型住宿设施。加强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加强旅游景区环境建设。根据有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旅游设施与服务的配套,完善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体系,建立服务范围覆盖全市域的多语种旅游标识系统,建设旅游实时预报与快速救援系统。在首都机场、火车站、长途客运站等游客集散地建设综合游客中心。

四、促进城市功能旅游化改造

构筑城市休闲游憩系统,丰富和提升城市旅游活动的内容和品质。按照国际一流旅游城市标准,高品质打造城市商业游憩、公园广场休闲游憩、文化娱乐游憩、体育运动休闲等游憩系统。开发建设博物馆、剧院、纪念馆、展览馆等城市文化、娱乐、休闲设施,使高质量、大容量、设备一流、功能现代的公共设施具有旅游休闲功能。注重京味文化和时尚文化的利用,有机融合传统与现代文化。发掘和整合历史和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健康、休闲的文化体验项目。重点建设完善前门—大栅栏—琉璃厂、南锣鼓巷、香山买卖街和煤厂街、王府井、西单、中关村等一批特色旅游商业街区。打造一批高端国际知名品牌集聚的商业街区。完善秀水、红桥、潘家园、三里屯等传统特色商业和美食街区。

优化城市景观,进行城市景观的旅游化改造。将首都城市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设施环境、服务环境)与城市旅游相结合,进行一体化打造。以旅游发展为导向进行城市整治改造,实现城市整体景观化与标识化。对主要的特色街区进行旅游功能化的整治和改造。在旅游活动密集区或旅游活动必经区域内打造旅游意象的标识。将城市大型公共设施、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以及市容市貌景观作为旅游吸引物进行打造。以旅游发展为导向开展基础设施配套规划建设,提高旅游景点之间与旅游服务设施之间的可达性,并对主要的旅游通道进行立面景观改造和道路绿化景观改造。

完善城市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和完善市区游客集散地与主要旅游景区的旅游公共交通线路和场站设施。依托先进的网络通讯技术,提供统一高效的旅游租车调度服务。设立中心站、集散站和辐射网点三级体系构成的北京旅游集散体系。在城市机场、车站、中心广场、景区景点及旅游要素集聚区等游客集中地带设置旅游信息咨询中心。完善旅游问讯系统,包括人工问讯、电话问讯、互联网问讯等多种形式。设置与国际旅游城市标准接轨的完善、规范、易识别、多语种的标识系统。推进全市旅游系统的游览安全、医疗急救系统的建设,强化重点旅游区域和景区的旅游安全预警系统、旅游快速救援队伍建设。

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强城市旅游软环境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优化旅游接待、旅游服务水平。强化从业人员服务意识,提高服务素养。通过培训,提高旅游接待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开展各项优质服务活动,进一步提升规范化、专业化、人性化的旅游服务水平。加大旅游执法检查力度,优化旅游市场环境。

创造轻松、愉悦的城市旅游氛围。广泛开展市民文明礼貌教育,营造文明、礼貌、热情、好客的城市旅游环境氛围。改善环境卫生,提高公共厕所的分布密度和建设标准。加强城市综合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从软硬件层面升级住宿、餐饮、购物、娱乐设施,加强对游客的人性化关怀,提高整个服务业的服务意识和职业素质。

大力推进夜间旅游产品开发。鼓励有条件的景区开放夜间旅游,做好夜间旅游服务与安全保障工作。大力发展夜间餐饮、购物、文化、演艺、娱乐项目,使游客能够体验首都风情、感受文化气氛、品味夜间休闲。完善标志性建筑、城市公园与广场、景观路、特色街区等地域的夜间照明系统。注重夜景效果设计,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与灯光效果,营建城市夜间生活气氛。大力发展酒吧街、特色夜市等业态。大力发展夜间文化演艺活动,加快建设以奥林匹克公园为中心的现代演艺功能区。

五、加强旅游板块通道化建设

整合形成旅游功能空间。依托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大西山、八达岭长城、居庸关长城等旅游板块,浅山区综合旅游沟域,以及七个旅游集散镇等旅游活动密集区域,整合形成特色旅游功能空间。引导旅游活动集聚,逐渐形成一些旅游功能集中,旅游特色鲜明的功能组团,与城市生活空间既相互独立又能够形成一定联系,为游客的都市旅游提供丰富多彩的特色空间。

强化旅游板块的功能整合。在旅游板块内,以游客旅游活动的行为特征为基础,对旅游住宿、餐饮、娱乐、游览、休憩等旅游特色要素进行整合。创新旅游板块发展模式,形成特色旅游综合体[6],实现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突破。引导旅游产业项目和旅游要素在空间上重组和集聚,形成规模效益明显、功能综合、协同带动作用强的旅游地域空间,实现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提升,打造多种类型的旅游产业集聚区。

构建网络化的旅游通道。依托高速公路和国、市干道、县乡村道等公路网络,沟通市域内的主要旅游景区、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板块、火车站、飞机场等旅游中转枢纽地,形成“环形加放射”的网状旅游通道系统,使旅游通道达到较高的通行速度,实现“快行”与“慢游”的结合。结合北京市郊铁路线网的建设,完善铁路端点、枢纽点的游客集散功能,配套旅游服务。推进生态涵养区深山旅游景观道路建设,强化山区道路横向网状结构模式。加强与大区域旅游网络的衔接,利用旅游通道实现京津冀等区域与城市旅游通道的顺畅联系。在旅游通道上完善多语种旅游标识、信息中心、餐饮和购物点等接待服务设施。

实现旅游交通与城市公共交通的有效衔接。通过将城市公交线路与旅游景区串接、在重要轨道换乘枢纽开辟或设置与旅游景区接驳专线站点等方式,将旅游交通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有效衔接,实现城市公交服务与旅游交通服务的无缝化。根据旅游景区建设和客流情况,逐步增加市区旅游专线。尽快落实和实施城市旅游观光巴士项目,并按照世界城市旅游观光车服务标准,完善导游、解说等相关服务配套。

六、加强首都综合优势的转化利用

探索首都政治资源的旅游转化途径。对已退出重要政治和行政职能的资源加以积极的保护与利用;在保障安全和办公秩序的前提下,选择特定时段部分开放中南海等国务活动场所和北京市政府等北京市办公活动场所,组织游客进行有序参观;加大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卢沟桥、焦庄户地道遗址等红色旅游景区的整体宣传推广和支持。积极推动首都综合优势转化为特色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要素与政治经济文化要素的创新利用和融合发展。

打造弘扬民族文化的世界级精品品牌。大力打造世界遗产游、胡同游等弘扬民族文化、展现古都风采的精品品牌,奥运场馆游等体现中国气质和现代北京的精品品牌,文化主题论坛、国际品牌文化演出等文化交往衍生的精品品牌,使之成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载体。

积极拓展基于产业融合的旅游新业态。加强旅游业与一二三产的互动、互融、互推,与农业、工业、文化、商业、体育、科技、医疗、会展的有机结合,培育和发展旅游新型业态。促进金融保险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增加旅游保障水平。扶持面向主要客源市场的旅游杂志、书籍、电视的发展,支持各种旅游媒体开发能体现北京旅游特点的新栏目。提高旅游教育培训水平,大力发展旅游教育培训业。

发展智慧旅游鼓励在旅游产业利用高科技成果,形成旅游科技创新体系。将高科技手段运用于景区建设,改革旅游产品的表现形式,提升景区景点旅游价值,开发高科技主题公园和情景模拟体验项目。应用网络技术推行个性化定制服务,利用便捷的全球化网络沟通联络方式,为游客提供全方位咨询服务。利用智能化采集、记录、整理、分析、反馈信息网络系统,对游客进行全球化全天候服务。加大信息技术的推广力度,建立数字化旅游城市和智慧景区。在旅游消费的全过程推广使用信息技术。支持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引入旅游业网格化数字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推动信息化管理。在旅游管理各项事务中,运用地理信息地图,以标准方格为基本单位将旅游地域划分为若干网格单元,对网格实施全时段监控,同时明确事件、要素的问题处理流程,实现旅游分层、分级、全区域管理,建立覆盖全时段、全范围的管理体系。

借助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网络营销旅游。依托北京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实现北京遍及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网络与旅游网络的有机结合,建立北京旅游独特的国际旅游分销体系。

七、加快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

推动建立实质性的旅游合作机制。以产品和市场为核心,创新合作理念和方式,进一步深化“9+10”等区域旅游协作,推动建立实质性的旅游合作机制,力争实现区域内的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利益共享。定期召开由世界主要热点旅游城市市长参加的“北京国际旅游合作会议”,以北京为先导共同打造国际高端旅游市场,以高端旅游市场为重点,推动亚洲旅游业发展。推动建立高等级旅游协调会议制度和旅游局长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区域旅游联合体并设立秘书处,设置固定的联络和工作机构,建立富有实质性的旅游合作机制。

构筑区域旅游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区域性旅游公共服务的分工合作。强化北京的集散、服务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职能和服务能力,通过北京旅游集散体系、区域旅游信息网络、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机制建设,将北京市打造成为入境客源市场在中国境内和国内客源市场在环渤海地区的旅游服务基地和旅游组织与服务中心。推动区域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推进区域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标准化、绿色化和信息化建设。

重点发展六大旅游交通廊道,带动环渤海区域旅游一体化步伐。强化区域旅游中心功能,立足京津同城整体发展理念,着力建设以北京为中心,辐射京津冀、环渤海以及北方地区的京津(城际铁路、高速等)、京唐(京哈高速、城际铁路等)、京承(京承高速等)、京张(京包高速、京新高速、城际铁路等)、京保(京港澳高速、京昆高速、高铁等)及北京至山东半岛(京台高速、京沪高速、京沪高铁等)六条区域旅游快速交通廊道。大力加强环渤海区域的海上旅游通道建设,形成以航空、城际铁路、高速公路、海上快速客运为主体的旅游交通网络。重点打造以京津为核心的跨区域旅游目的地线路、环渤海区域的资源整合型线路和新业态体验线路,促进环渤海区域旅游协作走向深入。

5  “六廊”示意图

联合相关区域进行促销,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和形象。与相关区域互为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联合参加国际重要旅游展览会,共同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和形象。与相关地区共同制定市场推广计划,联合制作针对不同客源市场的旅游宣传品。推动区域内旅游咨询站(点)的资源共享,共同开展旅游咨询活动。

增进区域旅游联动,推动区域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支持区域内旅游企业加强合作,鼓励大型旅游企业、著名旅游管理公司和知名旅游品牌实现跨省市经营、连锁经营和品牌输出,提升区域旅游产业整体素质。促进建立区域旅游信誉信息系统和信誉披露制度,通过网络等多种媒体手段,提供本地区诚信优质旅游企业的相关信息,发布相关旅游警示和不良旅游企业信息,为广大旅游消费者提供资讯服务。加强旅游执法部门和质监部门的执法联动和信息沟通,及时处理辖区内的违规事件和旅游投诉,并将处理情况及时通报。推动旅游行业协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行业自律和旅游诚信体系建设。

八、构建国内外旅游城市联盟体系

强化北京与国内旅游城市的联盟关系。通过开辟城市空中快线等方式,强化北京与国内主要国际旅游目的地(西安、上海、桂林、张家界等)城市的联盟关系,带动北京入境市场份额的上升。深化“9+10”旅游协作,组成跨区域的旅游协作体,加强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实现旅游产业共同发展与繁荣。

构建北京与世界旅游城市的联盟体系。依相关程序申请筹备建立以北京为总部驻地的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推动北京在“世界奥林匹克城市联盟”中承担重要角色,并加入“世界城市联盟”、“世界遗产城市联盟”。通过城市商务交流、会议展览、政治外交等途径,提升北京旅游的国际地位,强化北京与其他世界城市和旅游目的地的联系。

建立联盟城市间的旅游发展互惠机制。推动联盟城市间开展双边或多边的友好合作,互为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推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加强相关信息的相互交流,互推旅游服务行业标准及认证,反馈旅游者对旅游服务质量、旅游产品和设施的意见和建议,推动旅游服务水平和接待能力的提升;建立全球旅游资源信息库,为旅游城市管理提供智力支持及信息服务。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推进旅游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

按照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的要求,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在旅游发展综合协调、产业促进、行业管理、市场开发、宣传推广等方面的职能,提升其整合旅游资源和旅游要素的能力。在密云、房山等区县探索建立“北京市旅游综合示范区(县)”,创新体制机制、配套政策体系,引领旅游发展的改革创新。进一步健全旅游行业管理标准和自律机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推进行业协会的改革,强化旅游行业协会在规范市场秩序、维护行业形象、协调各方利益、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功能。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建立高端旅游促进奖励机制,推动旅游企业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积极扶持重点旅游企业创建有世界影响力的旅游品牌。

二、完善地方法规与行业标准建设

建立健全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保障旅游业健康运行的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包括旅游景区服务质量等级标准、旅游企业服务质量标准、旅游企业安全管理标准、旅游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设标准、旅游文化演出场所服务质量标准、等级旅游景区标示牌建设标准、住宿设施节能减排标准等北京市地方标准,如《北京人家住宿服务标准》、《星级饭店客用棉织品提供规范》等。推行旅游服务标准化、诚信化,规范旅游服务行为。健全和推进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逐步形成完整、科学的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加速旅游标准项目的研究和制定,统筹协调旅游相关产业。建立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标准化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科学高效、统一管理、分工协作的标准化工作管理体制,建立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标准体系。

三、加强质量管理与市场环境建设

健全、完善旅游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旅游经济运行的依法行政和市场监控监管力度。积极探索和完善综合执法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旅游执法机构,加强市、区、县、重点旅游景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政治思想素质和执法水平,强化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作用。

加强旅游市场环境和秩序建设。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全市旅游企业诚信评价体系建设,引导旅游企业自觉开展诚信经营活动,建立诚信旅游考评监督机制。加大对黑车黑导查处力度。在主要新闻媒体、旅游网站上建立专栏,对违规违纪、服务质量低劣、环境秩序差、游客投诉多的旅游企业予以曝光。

四、构建旅游人才的科学发展平台

强化国内外高端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研究创办旅游大学,形成科研机构、旅游高等院校、旅游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中心组成的旅游教育培训网络,使北京成为亚洲旅游人才培养基地。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从业资质、分级定岗、激励惩罚等制度建设,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五、建立有效的旅游投融资体系

坚持导向性投资与社会筹资结合,加大招商引资和吸引社会闲散资金的力度,吸引民营经济、国际资本参与重大旅游项目开发。探索建立旅游业发展股权基金,为重大项目落地提供有力支撑。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融资,引导金融机构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加大融资支持。逐年提高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比重,加大重大旅游项目前期开发及设施提升的扶持力度。增加对旅游业在产业调整、促进就业、人员培训等方面的资金投入。鼓励各区县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增加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六、保障旅游产业发展用地需求

将旅游用地纳入市、各区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在年度土地供应中予以保障。积极支持利用废弃矿山、腾退宅基地等存量建设用地及荒地、荒坡、荒滩和可利用开发的石漠化土地开发旅游项目;支持企事业单位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开发旅游。


 
客户咨询热线:010-84843125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 拓展知识 联系我们 京ICP备10026124号-1